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媒体聚焦 >> 正文
媒体聚焦
省委教育工委、教育厅简报专题报道我校人才培养成效
2025-07-07      党委宣传部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点击数:

77日,省委教育工委、教育厅简报以《攀枝花学院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,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》为题,刊载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、做法和成效。

原文如下:

攀枝花学院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

攀枝花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,立足攀西大地,传承弘扬“三线精神”,强化价值引领,注重实践应用,创新构建“思专融通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、赛教融贯”四融协同育人体系,致力培养“具有相应专业能力,较强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”的应用型人才。

一、思专融通促价值引领,筑牢育人根基

一是设计双轨导向。构建“价值引领+专业赋能”双轨育人导向,将三线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、培养方案、课程教学大纲,实现价值塑造与专业培养同频共振。

二是融合多元转化。创建“主题化挖掘—多模态开发—跨场景应用”资源整合机制,编撰三线系列思政教材,建立多态化教育教学资源,将三线精神融入“课堂+科研+文化+实践+网络”育人体系,强化育人保障。

三是培育价值引领。挖掘红色资源时代价值,完成三线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代际传承,厚植学生家国情怀,强化使命担当,锻造务实品格,培养“知信行合一”的时代新人。

二、产教融合促能力提升,服务发展需求

一是明确产业发展方向。对接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战略和区域康养产业需求,加大专业调整和新兴专业设置力度,持续打造“钒钛+”“康养+”特色专业集群,不断提升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契合度,强化全产业链应用型人才供给。

二是加强校企融合共建。以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为牵引,强化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、课程建设、实习实践、毕业论文、招生就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度融合,优化校企合作方式,破除产教融合壁垒,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基础。

三是搭建实践实训平台。校内实践平台以对接实际生产为目标,引入企业案例和研发需求,增强研发功能,提升校内实践基地的产业契合度;校外实践基地以对接实际教学需求为目标,完善工艺原理、设备构成、技术参数、产品性能和岗位设置等方面,注重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,提升人才培养保障能力。

三、科教融汇促创新实践,激发双创动能

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制定《“双师双能型”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(试行)》等制度,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能力锻炼,深化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双向互动,促进“学术研究+实践能力+教学能力”综合提升。

二是健全资源共享机制。依托 34 个省级科研平台、8 个教育部和省级实训实践平台、2 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协同,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;主动对接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,融入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开发,实施“卡脖子技术”攻关计划,构建“产业导向-科技创新-实践训练-人才培养”的创新能力提升体系。

三是提升科研转化应用。建立科研转化激励机制,推动有组织科研与教学,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到课程体系、教材内容、学科竞赛、毕业论文之中。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库、案例库,出版应用型教材,校企合作建成《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》等五门钒钛类国家级、省级一流课程;龙佰集团沸腾氯化法钛白、攀钢海绵钛等产业项目成功纳入省级规划教材《材料化学基础》。

四、赛教融贯促全面发展,提升综合素质

一是加强以赛培优。完善多级分类的学科竞赛制度体系,整合校内外资源,强化多专业融合开展学科竞赛活动,加强校地、校企、校所协作交流,为学生提供行业项目案例、指导教师等资源支持。

二是营造参与氛围。加大学科竞赛宣传力度,多渠道鼓励学生参赛,扩大竞赛覆盖面和参与度,营造浓厚的竞赛文化氛围,近年在校生参与校级以上竞赛比例达 73%以上。

三是拓展竞赛成果。将竞赛成果融入教学,每年更新实验项目百余项,确保教学紧跟行业前沿;引导学生将竞赛成果进一步深化拓展,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,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。

(编辑/郑洪艳;审核/方青松)